王姬站在灶台前,熟练地切着葱花,锅里热油滋滋作响。62岁的她,脸上带着笑,偶尔抬头看看面馆墙上的老照片。那是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剧照,她饰演的阿春,红唇卷发,眼神倔强。谁能想到,这个当年荧幕上的“纽约女强人”,如今成了洛杉矶一家小面馆的老板娘,过着普通母亲的日子。
30多年前,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火遍大江南北。王姬演的阿春,敢爱敢恨,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成了无数人心里的经典。1993年,拍这部戏时,她怀着四个月的身孕。每天片场连轴转,熬夜赶工是常态。她咬牙坚持,只想抓住这个翻身的机会。戏拍完了,她拿下金鹰奖最佳女主角,成了家喻户晓的演员。可就在同年,儿子高晓飞出生,却因她拍戏时的高强度工作,得了癫痫和自闭症。
儿子生病,成了王姬人生的转折点。她光鲜的演员身份背后,藏着无数个无人知晓的夜晚。她抱着儿子在医院走廊里哭,医生说,孩子需要长期治疗,费用像个无底洞。她没时间悲伤,立马投入到一部又一部戏的拍摄中。她说:“别人拍戏是为了梦想,我拍戏是为了让儿子活下去。”20年间,她接了100多部戏,吊威亚摔断肋骨,累到胃出血,她都不吭声。
生活却没放过她。2008年,一个多年的好友卷走了她600万的积蓄。那是她给儿子治病攒下的全部钱。她连借条都没要,傻乎乎地信任了对方。钱没了,她差点崩溃。可一想到儿子还在等她,她擦干眼泪,又跑去片场。拍戏的间隙,她给儿子买药,给医生打电话,忙得像个陀螺。
女儿高丽雯的成长,也让王姬心酸。因为精力全在儿子身上,女儿小时候几乎是保姆带大的。15岁那年,女儿问她:“妈,你为什么只陪弟弟?”王姬愣住了,只能低声说:“因为妈妈得先让他活下来。”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她甚至让女儿签了个协议,规定她毕业后十年内的收入都用来还债。这事让母女俩关系一度很僵,女儿觉得妈妈偏心,她却只能默默承受。
外界的议论也没停过。有人说她重男轻女,有人说她逼女儿还债,还有人觉得她把自己活成了苦情剧。她从不辩解。她说:“孩子是我的债,我得扛。”这些年,她带着儿子四处求医,尝试各种康复训练。儿子慢慢学会了简单的生活技能,比如在超市摆货架、贴标签。动作虽慢,但每次看到儿子认真干活,她都觉得心里踏实。
女儿高丽雯也渐渐懂了妈妈的苦。她长大后成了经纪人,帮妈妈接活,还把她“推”进了老年模特圈。她笑着对王姬说:“妈,你就负责美,钱的事交给我。”母女俩的关系,终于从冷冰冰的协议,变成了互相扶持的温暖。
现在,王姬在洛杉矶开了家“阿春面馆”。店不大,但干净温馨。玻璃窗上贴着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海报,来的客人都爱跟她聊当年的故事。她指着脸上的皱纹笑:“这都是我攒了30年的勋章。”她每周还带儿子参加社区活动,教其他自闭症孩子叠餐巾。她说:“能帮一个是一个,儿子也能多交朋友。”
王姬的经历,像极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人。谁家没点难处,谁没在生活里咬牙坚持过?她年轻时是荧幕上的大明星,敢闯敢拼,去了美国打工留学,演戏拿奖,风光无限。可生活不按剧本走,儿子生病,朋友背叛,她硬是扛了下来。她没喊苦,也没抱怨命运不公。她用行动告诉大家,生活再难,也得一步步走下去。
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。据统计,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费用每年少则几十万,多则上百万。王姬为了儿子,20年没停过拍戏。她拍一部戏的片酬,可能刚够儿子几个月的药费。可她从没想过放弃。她说:“只要孩子能好,我干什么都行。”这种坚持,换来了儿子一点一滴的进步,也让女儿从埋怨到理解。
王姬的故事,还让人想到家庭的意义。她为了儿子,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巅峰,也忽略了女儿的感受。可她从没觉得自己是受害者。她说:“人生哪有十全十美?拼拼凑凑,能活成现在这样,我知足了。”这话听着简单,却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。谁不是在生活的碎渣子里,拼出自己的答案?
现在的王姬,偶尔会在面馆里哼着老歌,看着儿子在角落里认真叠餐巾。她不再是那个荧幕上的“纽约女强人”,但她比任何时候都要真实。有人问她后悔吗?她笑着说:“后悔没用,活着就得往前看。”她用自己的方式,活出了普通母亲的坚韧,也活出了对生活的热爱。
她的面馆生意不错,常有老顾客来捧场。他们聊着当年的电视剧,聊着她的故事,也聊着自己的生活。王姬总说: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坎儿,跨过去就好了。”这话听着像句老生常谈,可从她嘴里说出来,格外有分量。她用半辈子的起伏,告诉大家,生活不是电视剧,没那么多大起大落,但只要用心,就能活出自己的滋味。
王姬的故事还没写完。她的儿子还在慢慢进步,女儿也在为她分担。她在面馆里忙碌,偶尔抬头看看墙上的剧照,笑得从容。她说:“生活就像一碗面,酸甜苦辣都有,端上来吃就是了。”这话让人听着既暖心又带劲儿。你说,她这辈子,是不是也拼出了一幅属于自己的画?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